近日,《中国奇谭》宣布,其续作《中国奇谭2》将于2026年元旦上线。由《中国奇谭》中《小妖怪的夏天》衍生的动画电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也将于11月21日全网上线,2025年,该片以17.17亿元票房刷新票房纪录,成为影史票房最高的2D动画电影。票房成绩之外,其IP衍生品开发的累计销售金额已近2.5亿元,产业图谱中有超过40个联名品牌、800多款衍生品,涵盖多个领域。这一成绩让人不禁回想起总制片人李早在2023年采访中说的那句“《中国奇谭》还不能靠衍生品回本”。
![]()
《中国奇谭2》将于2026年元旦上线。
上美影围绕着“浪浪山”的内容和商业开发成绩斐然,但回看整个《中国奇谭》项目,这种对创作者个人的放大或是对IP的多点开发存在着不均衡问题。“奇谭宇宙”能否赋能更多作品与创作者,答案有待《中国奇谭2》乃至后续作品解答。
更多创作者被看见,但放大效果有限
《中国奇谭》中有11位导演带来八个故事,即将上线的《中国奇谭2》中,将由12位导演带来九个新故事。第二季导演阵容中包含《鹅鹅鹅》《林林》《小满》《小卖部》等参与过第一季的导演,他们的独特风格也在新预告片中有所展现,不少观众从颇具作者性的画风中辨认出“老熟人”,并表示期待。此次有六位新导演加入,带着更多的风格、材质与故事。
![]()
《中国奇谭》中《鹅鹅鹅》(图上)的导演此次带来了《耳中人》(图下)。
从《中国奇谭》到《中国奇谭2》,品牌的爆火有没有带动更多创作?或者说是否对创作者有所托举,对其个人品牌有所放大?
在上影元发布的内容中提到,“奇谭宇宙”致力于为动画创作者提供美学实验与叙事探索的开放平台。未来将聚集、扶持更多的优秀创作者,助力中国特色好内容生产力的提升。总导演陈廖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《中国奇谭》和《中国奇谭2》会有更多短片故事被延展,创作成长片故事,短剧、系列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可能。笔者梳理发现,刘毛宁导演的《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》预计在2026年推出长片版,今年8月光线传媒宣布预计制作的电影项目中也有他导演的《外婆,我的耳朵里有条鱼》;杨木导演的《林林》在2023年有长片备案信息,《小满》导演陈莲华在2023年参与了《疯狂动物城:动物城日与夜》制作,将剪纸艺术与迪士尼人物相结合。其余导演中,除了继续参加《中国奇谭2》的几个人外,剩下的创作者在这两年的知名公开作品较少,创作者本人的知名度也较低。
![]()
陈莲华导演在《疯狂动物城:动物城日与夜》中创作的剪纸动画《睡了“咩”》剧照。
动画创作周期长固然是原因之一,但或许也能折射出一个现实:《中国奇谭》作为一个平台确实能让创作者被看见,但在持续赋能动画人上效果有限,创作者一旦脱离《中国奇谭》品牌,其个人发展路径仍很薄弱。
IP开发程度差异大,艺术与商业平衡不足
IP开发层面的差距更为鲜明。《中国奇谭》第一季的八个故事中,只有《小妖怪的夏天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。其他故事也曾推出过周边产品——如收录全部故事的漫画集、《鹅鹅鹅》的套娃、《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》的温变搪瓷杯、《小卖部》的香囊、《小满》的木版刻画等,但大多停留在小规模试水,缺乏持续开发与市场声量。
《鹅鹅鹅》周边套娃。
其中的三维动画衍生品难开发是一部分原因,《林林》导演杨木曾在采访中提到三维在平面延展上的限制,他表示:“《林林》在设计平面书签、海报、展板时,一直被说难度大。就二度创作、周边产品的开发来说,二维平面形式的动画确实有优势,更容易创作衍生文化。”但更关键的,可能仍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绪连接度。
许多关于“浪浪山小妖怪”IP的分析文章都指出该作品对于观众的情感共鸣,以及对现实的观照。这些戳中当代人情绪的点,驱动了IP衍生品消费。开发团队对此更进行了前瞻布局,上影元授权事业部总经理张靖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:“大概影片正式上映一年前,我们就启动了《浪浪山小妖怪》IP的商业化开发”,在规划之初,团队就在思考人群的维度扩散。
在今年早些时候,《中国奇谭》系列总制片人李早分享了《中国奇谭》IP的开发运营模式,她表示,《中国奇谭》是一个“平台式IP”,即:中国风格故事的孵化平台、优秀内容的展示平台、创作人才的聚集平台,致力于以优秀的内容作品为基础,结合当下语境,将IP拓展为丰富的形式,通过情感价值、品牌力等进行赋能。而形成的转化也能够反哺内容创作,形成良性的创作生态。
但这样的策略会不会也有一些潜在问题?比如市场容易误判,认为唯有迎合现实情绪的故事才能获得更多商业支持?或者令风格更实验、更偏作者性的作品天然处于商业劣势?这样的IP开发逻辑会不会与内容创作的多样性产生矛盾?
可以看出《中国奇谭》在理念上试图搭建一个“平台式IP”,让内容、人才、衍生开发形成循环,但在实践中却呈现出单点放大效应。“浪浪山”外,其他作品的低声量时刻提醒着,当前的资源配置仍然难以覆盖多元的创作。换言之,“平台式”的愿景与“爆款式”的现实之间,仍横亘着需要弥合的距离。如果无法在下一阶段找到更均衡的发展模式,那么《中国奇谭》仍然难以沉淀为可持续的原创动画宇宙。
第二季能否弥合缺口?
虽然存在艺术与商业开发的不均衡问题,但《中国奇谭》的意义毋庸置疑:它以短片集的形式激活了中国原创动画的公共讨论,也让不同风格的动画得以进入主流视野,无论对中国动画还是更广义的文化表达都是重要的放大器。然而,从让创作者个人被看到,个人品牌被放大,到IP矩阵构建,这些仍有待观察,“奇谭宇宙”不能仅靠《小妖怪的夏天》这样的单点爆发来验证。
主创们提出的“奇谭宇宙”的成立,理想状态如他们描述的那样:“通过一个个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的故事,不断拓宽其内容题材与艺术表达的边界,展现出其在内容深度与IP商业价值上的双重潜力”。而目前能看到的只有“小妖怪宇宙”。“奇谭宇宙”可能需要第二季乃至更长期的运营才能看到效果。